6月10日,在202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都非遗主场活动上,2022成都非遗十优实践案例与十大人物正式揭晓。
今年3月,2022非遗年度人物暨优秀实践案例宣传推广活动正式启动,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积极参与。经专家评审,充分衡量申报人及案例的标志性、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及代表性,最终确定了“2022成都非遗十大人物”和“2022成都非遗十优实践案例”名单。
其中,“科技赋能优秀传统文化——手游‘匠木’的创新实践”“非遗润童心 文化树自信”“中华彩灯 点亮童心”等10个案例成功入选。陈志敏、葛南君、胡开强、刘江、李清泉、伍茂源、游伟、虞佳、詹丽英、张强十位非遗传承人成功入选。
跟着文旅妹儿一起来看
成都十优实践案例
与十大非遗人物都有哪些?
↓↓↓
成都东极六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榫卯”为基础开发手游“匠木”,推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游戏上线多个主流应用平台,2022年下载量达700万次,玩家自定义榫卯结构8万个,获得第三届“天府文创”大赛金奖。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以社团教学为主,音乐课堂为辅的形式开展四川清音、四川竹琴、金钱板课程,邀请任平、曹正礼、张徐、谢惠仁等表演艺术家和研究者进校授课。参加各类表演80余场,获奖60余项。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以中华彩灯为载体,建设了中华彩灯展示馆,共有藏品200余件;研发了集读灯、赏灯、研灯、制灯、舞灯、讲灯为一体,贯穿小学全学段的“中华彩灯 点亮童心”非遗融合实践课程体系,6个年级5500多名学生积极实践非遗彩灯特色课程。
成都市迎宾路小学构建了校园体育“1+N”走班模式,将校园武术课程分为“源礼术技体”五大板块实施教学,积极传承赵门武术。2022年获得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全国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线下展演一等奖,并前往匈牙利文化大使馆交流,获省级、市级奖项若干。获人民日报“让传统体育再放光彩”的高度评价。
藏族唐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拉孟在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创办唐卡馆,培养出优秀唐卡画师千余名,师生创作各类艺术2762件、参与设计大型文化产业项目257件。藏族唐卡在蓉传承发展为社区各族群众相互交流、共同活动提供了有效方式。
成都市青白江区残疾人联合会以蜀绣为依托,常年开展非遗蜀绣“师带徒”培训,大力开展非遗助残工作。2016年建成全省首个残疾人非遗蜀绣工坊。打造了3000平方米残疾人创新创业总部基地、600平方米万科“青融创·幸福里”残疾人文创空间基地分部,建成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承培训基地,2021年获批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新繁棕编强基项目是旨在夯实新繁棕编传承基础、强化发展根基的基础性建设项目。项目围绕人才、资源、渠道、技术等要素开展培训、开发、销售、研究等工作。目前,开展各类培训65场次,开展网上主播直销带货100多次,带动就业300余人。
郫县豆瓣中国非遗文化体验园集郫县豆瓣文化体验、研学旅游、美食品尝、特产商品和休闲娱乐于一体,可观光、体验、宣教、互动、购物,自开通以来接待游客300多批次约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百万元。
邛崃市文体旅局长期致力于推动羌族非遗整体性保护。建立成都尔玛民俗博物馆,展厅面积700平方米,展品近7000件,年观展人数约20万人次;成立羌文化特色队伍6支,开展活动60余场;举办羌文化旅游节、羌历新年庆典等特色乡村旅游活动,探索出一条“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的发展路径,羌文化生态得到了整体保护。
崇州市廖家镇的AAA林盘景区木艺村,以省级非遗项目“廖家木雕”为核心打造。木艺村先后打造出崇州市古建艺雕展览馆、陈家大院等多个木艺特色点位,形成“一步一景、一段一品”空间格局。自建成以来,已吸引游客8万余人次,并成功招引投资1.3亿元。
陈志敏,成都中药炮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深入开展中药炮制理论研究,主编/副主编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22年,主持编写《川产道地药材炮制与临床应用》专著,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主持炮制技艺文创开发项目,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中科院一区top等sci和北大核心论文10篇。
葛南君,蜀宫琴台文创场景体验馆馆长。她以“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实现4.0文创场景体验馆”为目标,打造了文化品牌IP“蜀宫琴台文创场景体验馆”。2022年,广泛开展非遗项目推广活动,挖掘传统文化,推动金丝凤无底胎仿点翠传统制作技艺成功申报武侯区非遗代表性项目;组织开展非遗公益雅集30余场,线上线下共覆盖受益民众8000余人次。
胡开强,川派盆景盘扎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省盆景协会会长。他参与创办三邑川派盆景艺术博物馆,推进盆景与旅游融合发展。2022年,胡开强带领盆景协会,组织开展了“崇州首届金虎迎春盆景展”;组织精品川派盆景作品参加“四川非遗精品展暨四川省黄河流域非遗展”;组织参加在江苏如皋举办的“2022年全国精品盆景展”;组织开展盆景主题活动15场次。
刘江,刘氏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他将达州的刘氏竹编引入成都,深耕至今,推动刘氏竹编不断创新发展,设计制作的产品屡获大赛金奖。2022年,与成都国际时装周以及米兰国际时装周合作,将竹编元素融入时装;与字节跳动合作建立元宇宙线上展馆,推动竹编展示数字化;完善了与蒲江县朝阳湖镇当地的履约合作,将非遗项目引进乡村,带动当地社区文化建设与当地村民就业。
李清泉,彭州白瓷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将文化创意注入本地陶瓷产业,带动文化传承和当地群众就业。2022年,设立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开展陶艺培训班40余场,带动20余所艺术高校及机构参与,学员人数超3000人;参加2022成都农博会、创意设计周、天府非遗品牌生长计划等各种非遗展会、市集30余场;获四川省“金熊猫”奖先进个人。
伍茂源,成都吾乡乡村创业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他深入挖掘保护乡村非遗,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引领外地、本地青年进行以非遗为核心的创业实践。2022年,组织开展箭塔村民间传说故事项目申报工作;辅导蒲江幺妹灯、蒲草编织技艺传承人申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导箭塔社区志愿者申报箭塔年猪祭市级传承群体。
游伟,瓷胎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以游伟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引领,带动当地村民提升技能和促进就业。2022年,参加了四川省第十三届(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成都手作非遗集市、“蓉城一家亲”等活动;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杨澜主持《新生万物》综艺录制。游伟技能大师工作室被2022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评为“优秀企业奖”。
虞佳,川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她是四川戏剧青年演员中的实力派新星和佼佼者,致力于川剧繁荣振兴,入选2022年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詹丽英,四川美尔知行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负责人。她深入推进成都非遗研学工作。2022年,与文化部门联合开展了“非遗进校园”“非遗少年行”等非遗活动;与四川博物院合作推出非遗美育系列课程,实现校内非遗课程与校外非遗综合实践的联动。
张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促进会副会长。他大力促进非遗的传播和推广,积极开展非遗普查、申报、抢救性记录、数字化采集、专题片拍摄等工作。2022年,组织策划“非遗在社区”“航都幸福荟·夏日悦集”等非遗展示展演相关活动90余场,带动非遗传承人参与各类宣传推广活动300余人次。